热推荐:如何更好满足内需 应关注农产品 需求多样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包含着以市场需求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深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一直以来,在谈及农业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时,社会将较多关注点放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及其与乡村文旅融合方面,但实际上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本身同样需要二三产业的加持,即以技术和服务增强农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和多样性。

事实上,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对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安全、质量和精细化程度要求也在提高,但市场上能够满足相对高端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很多是进口的。我国并不是没有相应的生产能力,记者在很多地方采访时看到,除了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外,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在给外国食品企业提供关键原材料或代为生产,但由于市场很难打开,他们又无法在自主品牌中加入相应的精深加工产品线,这就导致我国呈现出局部的农产品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农产品附加值也很难提升。

事实上,农产品特别是其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对我国农业产业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我国目前农产品产供销体系极其复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我国幅员辽阔,虽然品种有所差别,但能够生产同一种农产品的地区有很多,而消费市场难以分辨其不同价值;二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大小不一,难以形成系统性规划,与此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分工细化,除了更多主体加入进来之外,本身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主体又扮演着更多角色,等等。上述这些问题虽然提升了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韧性,但产业中各类主体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不管是地区还是国家层面难以进行整体规划,中小型生产经营主体也很容易遭受市场风险。农产品加工的精细化和多样化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厘清农业产业链,通过明确同一类农产品在不同地区品种的特性和当地资源禀赋,地方可以通过完善仓储、物流和不同类型加工企业将农产品品种优势固定下来,并与相应的消费市场形成联动;通过流向市场或不同的精深加工企业,一定区域内即可形成对某一类农产品的分级、分类标准,从而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就能够更加清晰,产业参与主体也能细化自身的发展方向并获取更高的产业附加值。

当然,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地方政府在进行决策时有必要对地方农产品特性、产量和所覆盖市场的需求情况有真实、准确的了解,循序渐进地完善加工、仓储物流、溯源等环节。产品上市往往也需要技术和专业服务的支持。我国城市消费产品的线下供应链已相对成熟,新品牌或产品线进入商超、市场难度较大,需要留出一定的市场开拓时间,这也决定了前端的生产、加工及配套需要适度推进,避免过度、过快投资。在产业链延伸和提质过程中,地方可以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便利,鼓励其运用已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通过推出更多适合的新产品、服务条线,带动对相应农产品品种优势的宣传作用,从而赋能整条产业链,做大市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