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焦点:提高政策质效确保经济运行稳步回升 ——2022年第四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22年的中国经济顶住国内外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消费总量保持基本平稳,基础设施投资发挥了稳增长的重要作用,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有效稳定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转型明显。进出口在高基数基础上仍保持强劲韧性,总值再创历史新高。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就业形势边际向好,通胀水平回落可控。2023年,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通胀水平回落但仍有反弹风险,中国经济则有望明显回升。当前主要工作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提高政策质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22年,我国经济迎难而上、爬坡过坎,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1万亿元。面对三重压力和外部动荡环境,我国经济韧性强劲,全年经济平稳运行。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线上线下经济活动相继恢复,对外开放和经贸往来进一步增多,我国经济基本面势必进一步转暖。
消费总量保持基本平稳。消费是成熟经济体发展的第一大支撑,近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在60%以上。2022年,受疫情影响,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低于真实消费潜力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随着经济逐渐走向正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逐步回归至合理水平,消费增速有望进一步抬升,继续发挥经济“压舱石”作用。
制造业投资支撑经济增长。全年制造业投资有力支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较快。2022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保持高位,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拉动效应,对GDP整体增速形成支撑。从经济新动能来看,高端制造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谋划布局持续加强,高质量发展得以贯彻落实。
基础设施投资提速助力经济大盘稳定。2022年下半年以来,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财政金融政策的协同发力,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和接续措施相继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明显提速,下半年基建投资完成额增速高于上半年。受政策支持,基建资金来源充足。2022年地方债发行规模达7.4万亿元,已发展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第一大券种,为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生态环保、能源、民生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提供支持。
进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在高基数基础上仍保持强劲韧性,总值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
就业形势在下半年边际向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随着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优化,多项惠企利民的微观政策和总量刺激的宏观政策明显发力,宏观经济大盘逐渐企稳,就业形势边际向好。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就业将随之好转,不过仍需各项政策持续呵护。
通胀水平回落可控。通胀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顶住了国外通胀高企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2022年,世界多个主要经济体爆发了数十年来的最高通胀,但得益于粮食丰收、煤炭和电力供应稳定,我国通胀仍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年CPI为2%,低于3%的预期目标。
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助力稳经济大盘
减税降费力度显著,公共预算收入平稳增长。2022年,我国推进一系列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兼顾制度性减税与阶段性措施,“减、退、缓”多重措施并用,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达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万亿元。受国内外错综复杂因素影响,全国税收收入166614亿元,同比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6%。2022年下半年以来,经济有所好转,税基有所恢复,减税降费带来的“放水养鱼”“水多鱼多”良性循环逐步构建,多种税种整体实现同比增长,部分对冲了其他税收下滑影响。四季度以来,财政收入连续三个月大幅抬升,显示财政状况逐渐向好。
2022年全国非税收入为37089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央行等机构结存利润上缴贡献较多,有效发挥补位作用,巩固财政收入平稳运行。整体来看,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平稳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站稳20万亿元大关。
保持适当财政支出力度,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09亿元,比上年增长6.1%,为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保障了国家各项政策战略的落地实施,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凸显,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503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在总量力度增大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助力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等。同时,保持适度财政赤字,用足用好政府债券。2022年,政府债券共发行17.0万亿元,其中国债发行9.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7.4万亿元。与此同时,要严防地方财政风险,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
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不平衡不稳定状态,通胀高企和地缘冲突等因素相互交织,加息潮打击投资需求并加剧债务高企下的金融市场脆弱性,同时还面临全球不平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风险。国际机构预测,美欧等经济衰退和新兴市场国家增速下滑将拖累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复苏大概率将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虽然2023年助推中国经济回升的积极性因素较多,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仍然很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做好各项工作,提高政策质效,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第一,优化政策措施,统筹多重政策目标,适应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不局限于宏观经济波动调节,也兼顾微观调整和结构调整机能,涉及改革发展、政治安全、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财政加力提效,不是单一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是强调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统筹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确保国家各项政策战略落地实施,回应人民群众真实关切。而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粗放式财政管理将会造成无效和浪费。在收入端,合理确定财政赤字水平,完善税制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合理划分央地事权财权。在支出端,聚焦关键节点“精打细算”,在重视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切实做好助企纾困,激发经济活力,保持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和经济发展动能转换。
第二,加大政策力度,保持适当的财政支出强度,助力推动经济平稳回升。一是适当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大财政四本账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国债、地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保持合理财政赤字。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尤其是地方债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牵引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构建多元投融资格局。三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政策进行延续或优化,实现应急式机制与制度性建设相衔接,增强税费政策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升税费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是推动财力下沉,增强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把公共财政资金向低收入者和生活困难人群、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发挥财政资金传导机制灵活,直达微观实体的优越性。
第三,提高政策效能,强调财政支出精准度,提升政策科学性。一是要加强对财政存量资金的统筹力度,避免财政资金“撒胡椒面”,严格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将资金更多投入到重点项目。二是要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加大教育、医疗、环保等民生支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等予以重点支持,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实施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确保资金直达基层,“花钱花在刀刃上”。三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提升项目的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和合规性,借助预算绩效加强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四是准确评估现有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并研究出台新政策,及时发现和调整政策执行偏差。
第四,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的作用。总量方面,货币政策要为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堵点和难点,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结构方面,用好各项支持工具,提高再贷款政策效力,引导金融资源精准直达实体经济。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规避非常规货币政策。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 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