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势力逐鹿两轮电车智能化 爱玛科技计划智能化车型渗透率3年内提升至90%

靠近车辆自动解锁,智能管理“三电”系统……这并不是在讲电动汽车的功能配置,而是两轮电动车行业如火如荼的智能化升级。

无论是小牛电动、九号公司等“造车新势力”,还是雅迪控股、爱玛科技等传统厂牌,均已在智能化的“路口”正面相逢。

近日,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爱玛科技(SH603529,股价36.3元,市值312.92亿元)在“智能交通短途出行论坛”上宣布,到2025年,公司智能化车型的渗透率将达到90%;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爱玛智能化车型的渗透率尚不足5%——智能化对行业的渗透速度可见一斑。


【资料图】

各大品牌押注智能化,背后有何商业考量?

实际上,近三年两轮电动车实现高速增长,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GB17761-2018《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国标》)实施后产生的替换需求。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是业内企业共同面对的战略抉择。而从用户侧看,智能化功能已成为消费者购置车辆的普遍关注因素。

两轮电车智能化仍在发展早期阶段

智能化正成为电动两轮车的新卖点,而这与主力消费人群的变迁相关。

爱玛科技预计,到2025年,90后与00后将成为两轮电动车的主力消费者。“这部分人群的成长伴随着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等应用,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爱玛研究院院长肖冰表示。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此前,舒适性与外观设计是用户主要的购车关注因素,但如今83.9%的车主在购车时更偏好购买有智能化功能的两轮电动车,例如异动报警、健康自检等功能。

智能化由此也成为业内厂商抢占的竞争高地。雅迪、爱玛等“业内老兵”力推产品升级,小牛电动(NASDAQ:NIU,股价4.12美元,市值3.18亿美元)、九号公司(SH689009,股价34.7元,市值247.91亿元)等新势力则自带互联网基因入局。

市场上有声音将行业紧密的智能化布局形容为“科技战”,但在肖冰看来,这种说法为时尚早。国内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发展仍在早期阶段。肖冰表示,2022年,全行业智能化车型的渗透率大概小于5%。

从技术研发层面来看,爱玛科技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业内各品牌已形成共识,即围绕消费者使用环节,围绕车辆骑行前、骑行中、骑行后等场景为用户带来便利性,进行智能化功能的定义。但各家为达成智能化功能所实施的技术路线各不相同。

肖冰进一步解释道,互联网基因厂商最早开展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并吸引到一批互联网原住民用户,但这类人群毕竟是少数。爱玛面对的用户群既有城市中的年轻精英,也有买菜的大妈和种田的大爷。因此,从技术流派上讲,爱玛更倾向于平民化和便利实用性,而非APP使用频率这一互联网企业常常强调的概念。

据肖冰介绍,目前两轮电动车平均零售单价约为2080元。这一数字说明,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两轮电动车仍是一类强调性价比和普惠性的出行工具。然而,在电动车添加多种智能化功能后,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否会导致产品售价水涨船高?到那时,两轮式电动车还会是高性价比的出行工具吗?

在论坛中,爱玛科技并未透露其智能化产品的具体定价。

但爱玛科技首席品牌官莫炫认为,消费者是足够聪明的,他们会判断是“智商税”还是真正的实惠。“如果应用一项技术导致成本大幅提升,那这项技术本身的价值并不算高,也不会在市场上得以生存。能够快速复制的技术、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技术一定是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价值,降低了使用成本。”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杨煜摄

“新国标”后增长空间何以支撑?

跳出智能化本身来看,技术升级往往是打破行业“天花板”的手段之一。

据爱玛科技招股说明书,2014年到2018年,国内电动自行车产量基本呈现逐年下滑趋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多年维持在2.5亿辆的水平,市场竞争激烈。

直至2019年《新国标》正式实施,对电动自行车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整车质量、整车尺寸、最高时速等进行了修改,各地为《新国标》的实施设置了长短不同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不符合《新国标》要求的车型将不被允许上路通行。由此产生的替换需求带来了市场容量新的增长点。同时,疫情期间消费者对公共交通出行的担忧与不便,也对两轮电动车市场的增长发挥了助益。

查阅年报数据不难发现,2019年-2022年,雅迪控股(HK01585,股价16.66港元,市值510.43亿港元)、新日股份(SH603787,股价17.36元,市值35.41亿元)、爱玛科技三大两轮电车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速均比以往攀升了一个台阶。据肖冰介绍,2022年中国电动车存量用户已达到约3.5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杨煜摄

然而,《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在即,消费者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恢复,电动车行业是否会再遇增长瓶颈?

据爱玛科技2022年年报,根据现有实施情况,《新国标》过渡期预计将于2024年底结束。对此,莫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存量释放的红利期还有两年时间,“至少在今年肯定不是天花板”。并且,这几年还有一个可能被忽略的增长因素——技术进步带来使用人群的急剧扩大。

在过去,两轮电动车只能满足短途出行需求,消费者需要每日充电,也更看重经济性。莫炫表示,彼时行业既无法提供高性能、长续航的产品,也无法提供高颜值、个性化、满足情绪价值的产品。但现在,两轮电动车已经可以实现100公里至200公里的续航能力,在一些原本对电动自行车需求不大的城市里,已经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另一方面,在用户侧,新的消费需求也在涌现。

据莫炫介绍,不少高收入人群会出于休闲放松的需要购买两轮电动车。例如,在跑步健身这一场景下,从家里出发到公园跑步,就存在短途出行的需求。很多精英阶层也需要两轮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去满足他们的日常通勤。对这类人群而言,“两轮电动车已成为高频(使用)的刚需产品。”莫炫说道。

此外,对年轻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女性消费者来说,两轮电动车不仅是出行工具,还兼具情绪价值。莫炫注意到,很多女性消费者会去“打扮”自己的电动车,例如贴张贴纸、挂个玩偶,再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

因此,在莫炫看来,行业有没有“天花板”还是取决于对消费者本身的洞察和理解、技术创新以及企业交付的服务和体验。“综合来看,行业的空间其实还很大,3.5亿的存量空间至少还有两年。两年后通过我们的创新和技术,想象空间还是很大。”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