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提速 助力小微企业信用贷

今年是《征信业管理条例》实施十周年,不少地方在信用体系建设上都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上,多维度对接了政府公共信息数据,也成为了金融机构贷前贷后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源。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大数据技术应用下,企业的信用正在转变为企业的资产,而银行信用贷款在信贷总额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目前,对于普惠金融、科创企业贷款、消费金融等一些重点领域,大多数银行均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信贷资金投放,而地方征信平台提供的企业和个人的征信报告在银行的信贷风控中是一个关键的参考依据,也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方征信加持

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征信业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十年来,各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都在千方百计地破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搭建征信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联网和共享,打通银政企之间的信息壁垒。如今,征信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2年1月,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正式运行,这是深圳采用“政府+市场”模式打造的地方征信平台。该平台旨在激活沉睡在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和相关经营管理数据,为企业融资增信增效。截至2023年5月末,该平台已完成3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逾11亿条涉企信用数据的归集共享,实现深圳400多万活跃商事主体全覆盖,与全市51家商业银行完成技术和业务对接,促成企业获得融资1205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征信平台目前已有51家合作银行接入,11家银行专线直连,累计产品调用量超2000万次。截至2023年5月底,深圳地方征信平台已促成企业融资超1200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占比达87%。

在国内实体经济较活跃的江苏省,政府通过征信服务平台赋能地方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成绩斐然。江苏省联合征信有限公司于2020年获得人民银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资质,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建设了省级地方征信平台——江苏省企业征信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全省的一体化征信服务体系。通过江苏省征信平台创新“1+N”的多个征信服务场景,架起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征信服务和融资服务桥梁。

截至目前,江苏省征信平台创新引入征信产品及服务功能,赋能“苏农贷”“苏贸贷”等9款政策性产品,帮助约6.8万家中小微企业获得政策性普惠贷款2600多亿元,有效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因抵押物不足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川省征信平台则主要以“天府信用通”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主要组成部分。前者于2021年年末实现实体化运营,涵盖信息共享、信用评定、信用培育、融资对接等功能。后者则主要聚焦于提升供应链企业融资可得性,让更多企业便捷获得经营资金。

数据显示,“天府信用通”平台接入近15亿条信息,为342家金融机构提供查询678万次。截至2022年年末,“天府信用通”平台注册企业54.45万户,促成融资9.79万笔,金额共计8211.24亿元。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则为86条规模供应链的1.74万家市场主体成功融资9402.14亿元。

广东省佛山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以下简称“粤信融”佛山分平台)是广东省内的首个以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地方征信平台,于2016年正式上线。该平台在2021年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金融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做法,经验成效被全国推广。

截至2023年5月末,“粤信融”佛山分平台已链接全市461个银行网点,发布银行信贷产品439个,累计企业注册用户18.42万家,促成银企融资对接34537笔,金额达2967.94亿元。其中,发放普惠信用贷款12884笔,惠及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2.69万家。

云南省近年也在不断提升征信服务质量,发挥征信助融促融积极作用。2022年9月,云南省建成云南省征信融资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5月末,平台累计归集共享企业信用信息2200万条,193家金融机构961个网点入驻,上线金融产品755款,平台注册企业近21.79万户,解决1.6万户企业的融资需求共计160亿元。

此外,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促成融资10718笔、金额7633.96亿元,平台上线以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55.02%和106.09%。形成线上规模供应链40条,支持375家供应商累计获得融资1126笔、154.75亿元。

信用贷款提速

“小微企业、科创企业都是属于轻资产型企业,在融资中缺乏抵押资产,企业信用就成为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的唯一方式。”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

该人士认为,在银行贷款的风控中,对于融资主体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当企业不能提供足额的抵押资产时,银行可以从税收数据、薪酬支出、供应链上下游等角度来评估企业的贷款风险。但是,这些数据的产生和保存均在政府部门,这也是搭建地方征信平台实现数据开放共享的意义所在。

“如今,大多数银行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大数据、区域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征信平台建设在银行服务客户、数据质量管控、风险预测和决策分析等领域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银行也能够通过平台得到企业真实信息,精准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该人士表示。

实际上,在监管政策的鼓励下,目前银行的信贷模式正在摆脱抵押资产的依赖,信用贷款在银行贷款中的占比正在稳步提升。

据工商银行2022年年报披露数据,截至2022年年末,该行的信用类贷款规模已经超过8.2万亿元,同比年增超过1.2万亿元,在贷款总额中占比达到了35.4%。而2019年年末该行信用贷款规模仅6.2万亿元,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为32%。

建设银行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该行的信用贷款规模突破8万亿元,同比年增超过1.7万亿元,在总贷款中的占比由33.47%提升至37.99%。

公开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家银行2022年信用贷款的规模分别为6.8万亿元和5.9万亿元,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分别为34.8%和34.11%,相比各自2021年29.1%和31.95%的占比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称,2019年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的余额是11.59万亿元,而2022年年末该项贷款的余额达到了24万亿元,三年内实现了贷款规模的翻倍。从银行的贷款方式看,普惠小微企业的贷款均是以线上信用贷为主,征信体系建设是这类信用贷款投放的前提和保障。

更重要的是,当前在科创类企业的融资中,政府征信平台的信息也为银行的信贷投放提供了助力。

农业银行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即使是对科创类企业给予规模过亿元的贷款,银行也是以信用方式为主。换句话说,银行对于高科技类企业的贷款逻辑如今也发生了彻底变化。“以前,好企业都是能够拿出抵押资产在银行做贷款。而今,这些科技类企业在银行贷款时如果需要抵押,反而意味着企业资质不够好,在银行贷款中需要进行资产抵押来增信。”

“在贷款风控中,银行会通过征信平台获取科技企业的相关数据,再对科技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打分,做出是否授信的决策。”该人士表示,银行通过征信平台得到企业真实数据是最关键的一步。银行的风控是对数据进一步“加工”分析,各家银行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虽然科技类企业贷款都是信用类贷款,但是目前的坏账很低,甚至低于平均不良率。

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部负责人认为,在银行抵押贷款中,银行是不愿意贷款出现坏账而进行资产处置的,通常资产处理的难度会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大部分信用贷款是标准化产品,贷款以线上为主,资金投放也较分散。“在国内的征信逐渐完善的同时,银行信用贷款的市场潜力也会更大,企业也会更加注重自身信用,甚至企业信用会等同于一种无形资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