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生活 我们能做什么?
(相关资料图)
2023年的夏天来得更早一些,也更热一些。从国内情况看,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高温日数多、覆盖范围广、多地最高气温破历史极值。放眼全球,亦是如此。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7月3日、4日、6日,全球平均气温历史最高纪录被连续打破。
正是在不断突破的最热纪录中,我们迎来了第11个全国低碳日。这也让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有关研究表明,升温的趋势可能还将延续。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报告,全球气温在未来5年内预计将创新高。2023年至2027年期间,全球年均近地表气温至少有66%的可能性将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以上。此外,未来5年有98%的可能性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时期。
1.5摄氏度,正是2015年《巴黎协定》中设定的标准。根据协定,缔约国应把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限制在高出1.5摄氏度。尽管暂时性超过1.5摄氏度阈值警报并不意味着绝对突破了这一界限,但人类已经要承受一些难以回避的代价。
此时,减少排碳防止升温的重要性变得愈发迫切。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在制度层面统一和完善。以近年来一度成为全民话题的垃圾分类来看,上海市民一度把“干垃圾”“湿垃圾”变成了全民娱乐梗,在自嘲中让垃圾分类成了新风尚;但放眼多地,垃圾分类已形同虚设。一方面,在分类标准上很多地方缺乏明确的制度规章,不仅不同城市的标准差距很大,甚至同一城市内部或标准模糊,或宣传效果不佳,或可操作性不强,导致落地困难;另一方面,配套机制不完善,不少地方往往是分类标准有了却没有合理的监督机制,“一阵热劲儿”过去后,垃圾分类渐渐变成了摆设。
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妨在激励机制层面加力。长期以来,谈及低碳环保,企业往往觉得会使成本上升,不少人也觉得“立意虽好,但平添麻烦”。由于其鲜明的外部性特点,低碳环保经常被人认为“正确”但“无效”。适当的激励就可以改变这一观念。笔者了解到,衢州市柯城区的“零废生活”探索应用场景就把包括垃圾分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对低碳行为进行积分奖励。居民不仅可以用积分兑换礼品或服务,还能根据相应行为被评为“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等方面享受差异化的优惠政策。而对企业而言,绿色金融也遵循了同样的逻辑,以更低利率、更多支持来奖励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可以更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这正是激励的力量。
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这些重要日子的设置凸显了我们对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视。但是,不仅要告诉大家该做什么,还需要用机制引导大家去做什么。只有把理念上的共识转化为行动上的落实,才能让环保意识成为生活中的标杆,推动低碳生活可持续和变成时尚。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