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 奔赴田间地头破解乡村难题

7月7日,2023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在广州举办,将通过“高校—县区”结对的模式,推动青年大学生奔赴田间地头,破解县镇村1480个产业难题。


(资料图)

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由大中专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升级而来,每年在高校组建千支突击队,以县镇村为重点进行“一对一”结对,有针对性地破解基层发展难题。

目前,项目对接平台已有超1200个发展难题登上“需求墙”,逾2300个高校学生团队参与需求竞标,共有1735条结对成功申请。青年大学生组成一支支突击队,将通过实地走访深调研等方式,探索出一条条支持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突击队行动每年将组织万名优秀大学生入县下乡,选聘不少于1000名突击队导师,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力求三年内打造1000个精品示范项目。”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基层需求,提高供需对接平台匹配精准度,并依托全省高校,建设一个涵盖岭南特色农业、海洋经济产业、特色制造业等专业支撑的项目库资源。

“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7月7日,广东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从广州出征,通过与县镇基层进行“一对一”结对,破解县镇村实际产业难题。

目前,广东已有逾万支“三下乡”队伍在全省开展行动、100个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优秀示范项目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

县镇村“出题”,学生“揭榜领题”

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充满创新活力

“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7月7日,广东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从广州出征,通过与县镇基层进行“一对一”结对,破解县镇村实际产业难题。

目前,广东已有逾万支“三下乡”队伍在全省开展行动、100个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优秀示范项目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

科技“加持”传统农业

云浮市罗定市泗纶镇群山环绕、绿意盎然,这里有“竹蒸笼之乡”的美誉,大街小巷上不时飘散着淡淡竹香。当地恒兆蒸笼有限公司的员工能将竹子制成精美的工艺品,但要削出一条厚薄均匀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竹节,十分考验技术,稍不留神便把手割伤。

针对这一困扰村民的痛点问题,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竹梦实践团队经过数次尝试和改进,研制出竹子自适应去皮机,对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竹料进行去青加工。

“技术的落地应用,既解决了人工去青易伤手、乡镇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去青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实现在家创收。”竹梦实践团队队长、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伍晓敏说。

长期以来,缺乏科技创新支持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只有加大科技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高校有人才、有技术,与乡村地区发展难题“一拍即合”。

“突击队行动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需求为导向,引导青年大学生以科技赋能,推动精准解决县镇村基层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的实际需要。”团省委学校部副部长陈宇鹏说。

这样解决实际难题的案例不少。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上,县镇村登上平台“出题”,高校学生团队“揭榜领题”,越来越多基层难题得到破解。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团队组建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帮助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实现农牧业生产智能化治理;暨南大学学生团队利用食品超高静压技术,建立韶关市翁源县翁城镇三华李加工生产线,产生经济效益 180万元;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团队搭建智慧数字平台,帮助百万农户实现全链条“云上”管理……

一支支突击队带着一项项技术落地乡村,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充满创新活力。

“硬支撑”乡村产业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抓好产业兴县,才能让县域强起来、富起来、旺起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既为县镇村“输血”,也促进当地“造血”,帮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鱼苗选育技术,推动建立行业新标准,为红旗镇乃至珠海市的渔业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养殖户养更多鱼,赚更多钱。”中山大学“智渔时代”团队负责人黄俊柔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山大学“智渔时代”团队扎根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当地300多户渔民,培育出生长速度快、育种周期短的优质鱼苗。如今,经过不断推广,红旗镇采用新鱼苗进行养殖的渔民从3户增加到50户,养殖面积达2300亩,覆盖当地养殖面积的1/5,带动超120人实现就业。

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优秀大学生入县下乡的同时,广东共青团也寻找选聘了不少具有较高专业学术水平、具备较强资源链接能力的专家学者作为突击队导师,帮助学生团队“跳得更高”,为县镇村提供“硬支撑”,推动项目长期、可持续性地开展。

“在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全程陪伴学生,帮助他们融入农村生活,真正理解农村,从而切实解决问题。”中山大学丰“遗”足食产业与文化振兴项目指导老师赵萱说,团队通过产业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为古村落保护建言献策,助力“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遗”。

除了智力支持外,团省委还联合多方对重点团队项目提供具体指导和经费支持,为高校与地市有关部门搭建沟通桥梁,推动进行深入合作。

在湛江市雷州市覃斗镇的村落,由于废弃贝壳堆积,形成“贝壳围村”的现象,不仅污染空气,也占用了大量土地。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团队经过调研,提出将废弃贝壳转化为新型贝壳粉涂料的思路,帮助村民“摆脱”恶臭。

团队通过“政产学研”模式,由高校输送人才,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农村合作社为贝壳粉加工厂免费提供废弃贝壳,企业团队负责产品推广销售等,搭建了完整的产业链。项目累计消耗废弃贝壳百余吨,带动就业逾百人。

专业服务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医疗健康……青年大学生突击队的“十八般武艺”,还体现在助力乡村实现美好发展的专业实力上。

南方医科大学“粤糖网”团队针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群众对代谢性疾病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前往江门、韶关、湛江等地城镇地区开展义诊活动,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进行血糖监测,提供诊疗方案。

“活动现场,我们进行健康科普,包括什么是糖尿病、如何预防糖尿病、如何科学减重等,指导患者科学、规范减重,帮助防治糖尿病及肥胖并发症发生。”团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教授陈容平表示。

在乡间古建筑上,一群乡村建筑“医生”也在为历史建筑“把脉问诊”。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团队穿梭在潮州的历史建筑间,利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完整记录建筑空间信息,对建筑状态进行诊断,帮助解决历史建筑“看病贵、效果差”等问题,为日后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数据支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团队为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设计逾500款瑶绣文创产品,带动绣娘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团队将智能机器人用于进行自主耕种,有效保护与修复红树林;广州新华学院学生团队助推潮汕贝雕发展,完成贝雕文化民俗期刊出版、市级非遗申请……

“我们正着力构建广东青年大学生助力‘百千万工程’常态化机制。实际成效显著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有机会被评为省级优秀团队,并推荐到团中央参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将激励更多青年大学生争当“突击队”、勇做“生力军”,把省委“1310”具体部署落实落细,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