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高校毕业生就业 河南宣布:这类人群要“动态清零”!

据河南省教育厅官微,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表示,“百日冲刺”期间,各高校要重点摸清求职受阻和未就业重点群体毕业生底数,完善就业帮扶电子台账,为他们提供一对一指导、送培训、送岗位等系列“暖心”服务。

通过努力,确保在8月31日前,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毕业生全部落实就业去向;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动态清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有87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人员和留学归国生,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同时,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1158万人,就业形势严峻。虽然大学生就业不易,但我国制造业广泛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慢就业”等还成为互联网上的流行词,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参加考研、考编,其中有一大批执着于此,甚至毕业后持续数年不工作。


(资料图片)

河南:百日冲刺促就业

这部分人群要“动态清零”

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消息,为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期,切实加快工作进度,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日前,河南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工作方案》,决定于2023年5月-8月,在河南省开展主题为“百日冲刺促就业踔厉奋发建新功”的“百日冲刺”行动。

截图自河南省教育厅网站

《工作方案》指出,“百日冲刺”期间,将在全省高校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组织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河南)专场、2023年河南省退役大学生士兵等专场双选会。召开部分高校就业工作座谈会,针对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讨论解决办法,促进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在“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行业等招聘专区,各高校要将专区链接到校内就业信息网,并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线上招聘活动。

《工作方案》要求,各校要抓紧推进第二学士学位招录,按要求7月底前完成录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优化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招录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确保8月底前全部完成。各高校组织实施好“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医学院校特招毕业生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城乡社区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工作方案》指出,“百日冲刺”期间,各高校要重点针对2023届多数毕业生受疫情影响外出实习实践相对较少、一些毕业生升学失利、部分毕业生“求稳”和“慢就业”等情况,摸清底数,分类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尽早就业。

《工作方案》表示,各高校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3次谈心谈话、组织参与3次线上线下就业促进活动、推荐3个有效岗位。通过努力,确保在8月31日前,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毕业生全部落实就业去向;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长期未就业毕业生动态清零。

零就业“动态清零”早被提出

值得注意的是,零就业“动态清零”不是第一次提出。

据焦作日报此前报道,3月份,河南焦作市出台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实施方案,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府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原则,建立五项帮扶机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早就业、就好业,确保全市城乡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创业。

焦作各县(市、区)通过“10+N”就业专项援助活动,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实名制”“公示制”“销号制”动态管理,建立“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确保全市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5月23日,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表示,聚焦破解困难群体就业难题,坚持把解决重点群体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强化就业扶持政策落实,突出就业援助服务供给,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多渠道就业,确保全年实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17万人以上、脱贫人口就业19.6万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5月26日,连云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文指出,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坚持高校、职校、技校“三校”联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四送”进校园活动,人社、教育、工信、科技、国资、工商联等部门高频举办系列招聘会。

继续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组织好全市公务员、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考工作,落实鼓励到社区就业政策举措。同时,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教育部:部分毕业生“求稳”“慢就业”

要引导调整预期、从实际出发

据经济日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赖德胜指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新变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而2023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群在其中占比较大。现在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是“00后”,其就业期望与父辈有很大不同,对就业岗位有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等原因,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有些企业推迟或减少招聘,或者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招聘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供需两端都发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4月,16岁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20.4%,较3月提高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据《中国青年研究》,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参加工作,最直接的原因是诸如薪资待遇、工作软硬环境等与心理期待有较大差距,即就业认知与现实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背离。

诸如关于薪资讨论较多的部分互联网平台,充斥着大量的高收入描述,甚至年薪百万也是普遍状态。长期接触此类信息,自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薪资过高的期待,甚至忽略了对自身能力、就业市场情况等的考量。中青校媒2021年毕业季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20%的大学生预期自己毕业后可以月薪过万,其中有8.2%的男生和3.25%的女生预期自己会进入“5万元俱乐部”,还有高达67.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十年内能够达到年入百万。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的通知》,通知也指出,“百日冲刺”期间,各地各高校要重点针对2023届多数毕业生受疫情影响外出实习实践相对较少、部分毕业生“求稳”和“慢就业”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尽早就业。

要加强就业指导,将本校、本专业就业实际与就业市场需求讲清讲透,引导毕业生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进展和困难,引导毕业生适当调整心理预期、化解焦虑情绪、增强就业信心。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关键词: